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此刻你由于疫情发展原因,顾全大局,主动或者被迫被滞留在家乡或者外地,进行隔离观察,暂时丧失部分行动自由,这时候你的内心一定是担心、焦虑、甚至是烦躁的。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为你提供一点陪伴和支持。
隔离/滞留之后往往感受到失控,为了获得控制感,有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1.焦虑、恐慌。急性传染进入爆发期,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不能预知它何时会缓解、也无法让它停止,更不知道我们会不会被传染,自然而然地就会担忧接下来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这个时候人们在大量的不确定和失控状态下就会陷入焦虑恐慌的情绪中,并忍不住不停地在网络上查看、搜索各种相关信息,试图获得一些掌控感和心理上的安慰。
2.愤怒、指责他人。“为什么有人这么愚蠢吃野味”“为什么别人犯错要我们一起承担后果”“为什么早期疫情没能得到重视”,我们很容易产生这类的想法,希望通过指责“应该承担责任的人”来释放我们的愤怒情绪,并减轻自己的罪责感、失控感和无力感。
3.自责、后悔。“如果我早一点退票”“如果我没来这里”“如果我听了妻子(老公)的劝告”“如果我……”,这一类的想法也可能会出现,并产生后悔自责的情绪,自责和后悔同样是希望为失控的局势找到一个可以怪罪的对象,让事情至少变得有方向和可控制。
4.几种情绪交替出现,并且波动很大。以上几种想法和情绪可能会轮番出现,比如可能一会儿特别惊慌,无法安静,什么也做不了,也可能过一会儿又想嚎啕大哭,然后看到网上某个新闻后又非常生气。
5.对人生产生怀疑,无意义感。在灾难和各种负面情绪的冲击下,我们也可能对人生的意义突然产生怀疑,出现一些比较极端消极的想法,比如“人活着真没有意思”“人生太苦难了” “底层人民注定是炮灰”等等特别消极的想法,对人类社会或者人生的意义充满了怀疑和否定。
上面举例我多少都有一点,心里很难受,怎么办?
首先我们想说的是:信心是黄金。请保持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战略上我们要看到,这是一次会导致肺炎的冠状病毒的流行性传播。目前的信息显示,这种病毒的临床致死性较低,并且有自愈的可能。17年前我们在面对人类毫无经验并且有更高致死率的“非典”病毒的时候我们挺过来了;17年后,在更发达的科技、医疗以及信息手段的加持下,我们最后一定也会成功战胜这场灾难。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心理上主动做好充分的“长期抗战”的准备。
第一:流行性病毒传染的防控治理需要一定时间。从17年前的“非典”病毒的阻击战总结的经验来看,我们要充分理解抗击病毒这场战役的必然发展规律,它需要至少2-3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步回到可控的轨道上。对于没有体验过“非典”的读者朋友,3个月的估计很有可能比我们当前心理预期的时间要长。
与其一步步被坏消息撕破自己的内心防线,我们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提醒自己要耐心,可能这一次并不是一两个星期能完事的事情,我们除了被隔离14天,还有可能会被封城一个月,被禁止出差出行很久。有句老话是:事情在变得好之前,会先变得更糟。
第二:有意识地主动选择、筛选信息。当我们被隔离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不停的刷手机看微博和朋友圈。此刻网上的信息体量非常大,我们可以如何甄别和摄入这些信息呢?
这个时候网上流传的信息,大致是可以分为几类的:
1.信息类(如病例数量,交通信息,隔离措施等)
2.情绪传播类 (如各种照片、视频、公众号呼叫文)
3.科普与心理支持类 (比如本文,以及各种心理公众号的文章)
我们在阅读信息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性摄入此刻自己需要的,有正面帮助的信息,而减少阅读过度情绪暴露和唤起的文章,控制自己的无谓的情绪性消耗。
举个例子,权威的官方发布的疫情数据,本城市的交通管制安排,卫健委专家和医生对病毒的科普和群众的行为建议等,是对我们有很重要指导意义的数据和信息。透明的数据和行为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决策,降低焦虑不安。而反面的过度情绪暴露和唤起的内容则会造成更多的情绪性消耗。
正如前面说的,长期抗战的前提下,过度激动的情绪都是对氧气的过度消耗,会反过来影响自己的免疫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接纳我们已经存在的各种情绪。前面我们提醒大家避免过度情绪暴露与唤起,但是请注意,我们并不是建议大家“不应该有情绪”。上文提醒的是我们有意识地减少主动增加自己情绪负担的行为,因为我们可能已经存在情绪过载的状态了。
对于我们已经存在的情绪,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我们需要学习识别,然后接纳自己的情绪 。面对这种群体灾难性事件,无论我们处于哪一种角色之中,人的天性决定了面对危险,我们几乎一定会害怕、焦虑,恐惧,甚至愤怒生气。面对危险或者灾难,我们或者他们,以及每一个人,产生出“战”或者“逃”的反应都是非常正常,非常“人性化”的反应。我们需要允许自己,也同时允许别人的各种情绪反应,面对灾难,我们都可能经历情绪的几个重要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最后接受的几个重要情绪转折。
最后,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来让我们这段被隔离的时光过得更有质量呢?
心理层面任何“可控感”的增加,哪怕只是很小的行为,都可以帮助到我们恢复情绪的平稳,甚至产生积极情绪。
打量一下我们的环境和生活,做点什么可以让我能获得“我能控制”的心理快感的呢?
比如此刻放下手机,给家里来个大扫除,给自己的猫猫狗狗做一顿好吃的,把积压一个礼拜的衣服洗了,被套换了,给植物淋淋水,修建枝叶。打开运动软件,打个运动卡,把家里坏了东西修补一下等等等等。还有提醒一下各位,回忆一下过去自己有没有曾经立过什么FLAG:如果我有时间了,我要做……的一件事?要看的电视,要写的书?如果有,那么恭喜各位,此刻你真的有时间了,快去做吧!
最后祝大家在这个充满了冲击的春节假期里面,通过跟自己内心需求和情绪保持开放、接纳的连接,在这个意外来临的假期里面,即使丧失了一定的自由,也能收获别样的成果。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防疫科普团队)